Google+ My lesson : B = PQ - C..... <g:plusone size="medium"></g:plusone> - Lee Li's Speculator Ponders

網頁

StockPreacher & StockPicker :

股價低買高賣的準則

一、前言
股市競爭比戰場還激烈,要買什麼股票?要賣什麼股票?必須要有一一致性、完備性且是決定性的公設(postulate)或公理(axiom)做為股市戰場的作戰準則 --- 低買高賣。

二、股價低買高賣的準則
股價低於內在價值時就堅決分批買入,以實現“低買”作戰準則;反過來,股價遠高於內在價值時,就應該分批賣出股票,以實現“高賣”作戰準則。(確定你持股的股價比(P/X)在本blog表頭分配圖的哪一區間,及其臨界點)

三、買什麼股票的作戰準則
當股價 / 內在價值處於收歛,其趨近於臨界值域下限時是最佳的買入時價區域,也就是:d(P/V) → 0,且d(d(P/V)) > 0 ;

四、賣什麼股票的作戰準則
當股價 / 內在價值處於發散,其趨近於臨界值域上限時是最佳的賣出時價區域,也就是:d(P/V) → 0,且d(d(P/V)) < 0 ;

五、實戰之實證與情報
此實證與情報等情資已於MICS-Stock Picker表裡全盤托出,細心的價值投資作戰戰士,請自行察閱。

本文更詳盡的解析,請搜尋下表資料裡的電子書:恐慌與機會。

你可以在最近的分析文章中及MICS-Stock Picker表中挑選到所需要價值投資的股票標的。

2009/1/20

My lesson : B = PQ - C.....

My Algorithm:
key point function : B = PQ - C

PQ : P = Productivity, Q = Quality = 品質 =品格+質量 = 人品格+物素質

Optimizing Management(Meditation, Speculator Ponder, F(M,I,T), B = PcQ - C, R=Ps/EPS)

As use my energy by order: Meditation> Speculator Ponder> F(M,I,T)> B = PcQ - C>R=Ps/EPS

that I can gotcha and catch best Performance of My Portfolio Management

so I always take more meditation and do speculator-pondering by taking the air



My lesson :

近20年來,廠商生產線大量外移到經營管理落後的中國等,以享受眼前直接大幅的C↓所帶來的B↑,我操作型定義此生產線的外移和取代為:包二奶式的生產線外移和取代。包二奶式所產生的快感、迷思及迷失終須要付出代價的:二奶不可能帶來幸福,卻把原正常家庭搞得妻離子散。目前全球面對的供需結構大失調的景氣嚴寒,就是在全球政府政策主導開放、經濟學者等鼓吹的全球化自由化及廠商唯利是圖的聯合效應下所產生的包二奶式的生產線外移和取代所產生料想不到的副作用和反撲。


這也使我更加確定了這跟7年多之前基隆河截彎取直帶給汐止10年淹大洪水的夢魘之效應是亦異曲同工的。所以我比任何人更易瞭解這次全球景氣大寒冬的真實真相,因為我先掌握到真理,而對股市趨勢之掌握就更不在話下。

台灣的電子廠商(已不是高科技了):華碩仁寶鴻海及聯電、台達電等等勢必為近年來的包二奶式生產線外移到中國付出慘痛代價的,其股價從2007年秋季起就已開始在反應此一頹勢。我認為這些廠商一定會步上原生產CD-R的中環錸德等後塵。你不殺伯仁,眾多的伯仁卻因你而死!

在面對需求面不景氣(Q↓or P↓ or PQ↓)的情況下,經營管理者必須更具智慧,順境時經營管理得好沒什麼了不起,能在逆境中經營管理得好才是真本領。

"開源"(Q↑ or P↑ or PQ↑)與節流(C↓)方法。如果,在需求面不景氣下,已經難以達到"開源"(Q↑ or P↑ or PQ↑)的目標,接下來,經營管理者最先想到的是如何"節流"(C↓),以平衡PQ的衰退,進而擋住B的衰退。而在一片不景氣中,"節流"(C↓)的作法確實可以讓"營收"PQ↓的壓力緩和下來,但一段時間後,以"節流"(C↓)為唯一解的廠商,勢必將更難度過嚴峻的寒冬,這就是不景氣下廠商容易陷入直覺、慣性思維的陷阱。

不論景氣好或是景氣壞,都可以檢驗經營管理的觀念,我們稱為「經營管理假設」。經營管理假設影響了經營管理者的決策,如果經營管理者不知道自己的經營管理假設,就很難連結決策與結果的關係。因此,經營管理者在制定任何決策時,都應該想清楚自己的「經營管理假設」,並且小心去求證。
舉例而言,迎戰需求面不景氣,很多人立刻想到的是降低成本(C↓),成本降低是想解決「維持利潤」(B→)的問題。假設成本真的如願降低,將會影響到下一季利潤的增加。問題是,難道經營管理者不知道嗎?第一種可能是他不知道,因為根本就沒往前面想;第二種可能是他不知道,因為部屬沒能夠甚至不敢告訴他;第三種可能是他「絕對」知道,只是目前經營管理遭遇困境,他「不得不」做此決策。然而,更可怕的是,如果經營管理者沒往前面想,如降低成本的副作用、後遺症等,就很難連結前後所發生的因果關係。

常見的經營管理者降低成本方式包括:砍、減、換、提。「砍」就是把原本要做的事停掉,如砍預算(研發、訓練);「減」就是把原有的標準降低,如減少人力、降低品 質;「換」就是把高費率換成低費率,如換外包商(保全、清潔公司);「提」就是提高使用率,如提升效率、利用率。不論是何種降低成本的方法,都要思考你所降低的成本項,會不會因某些副作用或後遺症的影響,而使得其他成本隨之增加。例如:當你換了外包商,還得增加適應期間的成本支出,包括教育成本、溝通成 本、出錯成本等等。

降低成本可說是「必要之惡」。在非做不可的情況下,經營管理者也該重新反思這個觀念,不妨連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例如:為 什麼要降低成本,因為成本有過度浪費;為什麼會有浪費?因為缺乏良好的調節機制?為什麼會缺乏良好的調節機制?因為做事的方法與觀念不正確。在「問為什 麼」的方式探索問題時,特別要注意,角度上一定是往內找的,而非歸罪於外在環境。如果,經營管理者平時就能以反思觀念的方式不斷調整步調,就不會走上這條包二奶式的「必要之惡」之路了。


高瞻遠矚:

1.全球大競賽地降低銀行利率,以鼓勵經濟供需活動,但效果會失靈;
2.全球大競賽地降低本國貨幣匯率,以刺激外消產業,惟效果失靈;
3.為了創造就業機會,各國將競賽地把已外移的生產線拉回本國,以解決其國內嚴重的失業問題;
4.資金流趨勢從離散變成為收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