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持續的通貨膨脹衝擊與美元貶值發酵, 國家社會、公司及個人實質獲利已反轉直下.一. 從下面成本效益公式中可以看出:
1.為何"中國製造優勢遽降, 世界工廠時代即將結束?" 答案就在公式裡;
2.近年來你的生活與工作壓力一直有曾無減的原因也在公式裡可以找到;
3.台灣未來發展的最優勢方向也在公式中可以發現.
實質獲利B = F(P,Q,C,Rc,Ri) = (PQ - C)/Ri= (PTNQ - C)/Ri= (P$RcQ - C)/Ri
實質營收 = PQ/Ri= PTNQ/Ri = P$RcQ/Ri
實質毛利 = (PQ - Cv)/Ri= (PTNQ- Cv)/Ri= (P$RcQ - Cv)/Ri
實質營利 =﹝PQ - (Cf + Cv)﹞/Ri =﹝PTNQ - (Cf + Cv)﹞/Ri=﹝P$RcQ - (Cf + Cv)﹞/Ri
毛利率 = 1 - Cv/PQ = 1 - Cv/PTNQ = 1 - Cv/P$RcQ
營利率 = 1 - (Cf +Cv)/PQ = 1 - (Cf +Cv)/PTNQ = 1 - (Cf +Cv)/P$RcQ
P:產品價格向量(PTN:台幣報價,P$:美金報價),Q :產品銷售量向量,C :總成本向量,Cv:變動成本向量,Cf:固定成本向量,Rc:台幣/美元匯率,Ri : 物價水準
二. 天上掉下來高獲利的禮物已逐漸消失
由於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等國家新需求的出現, 致原物料和生活必需品的購買成本(Cv↑)隨著原油價格飆漲持續走揚, 加上台幣(RMB亦是)對美元持續升值(Rc↓),造成以外銷導向為主的廠商毛利率和營利率往下走低,且在高通貨膨脹下,經通貨膨脹環比數(Ri↑)的評減調整後, 廠商的實質獲利(B:獲利的實質購買力↓)將比帳面的獲利數字難看多,等大家警覺到廠商的帳面獲利數字每下愈況時,其對應的實質獲利(實質購買力)老早就已經反轉直下了!! 而其從業人員的實質薪資所得與購買力也跟著每下愈況!!
所以 ,近10年來靠給予式的低成本生產優勢來生產商品(尤其在中國),然後銷售到海外市場,以獲得天上掉下來高獲利的禮物已逐漸消失,現在這些廠商又開始像遊牧民族一樣, 陸續遷移到水草豐富的東南亞及印度等地區, 以這種趨勢與模式來看, 最後它們大概只能遷移到非洲.
三. 美其名的全球化、自由化及提升競爭力,其實只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
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太依賴這種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廠商,勢必產生人民與社會的動盪不安, 台灣 , 美國及歐洲等近幾年社會都面臨這種困境 , 廠商是有錢可賺了,可以到處逐水草而居, 但社會卻產生龐大的失業潮與嚴重不均衡問題.社會因此所必須面對與付出的代價,比廠商及其從業人員所累積的營運收益還要大,這種內部成本外部化,且放大化, 是美其名的"全球化"、"自由化"及"提升競爭力"的口號所能彌補的嗎?
四. 發展大腦創作性的生產力經濟
所以,依台灣擁有的地理環境與氣候 ,應該鼓勵青年人發展大腦創作性的生產力經濟,而不是現在這種依靠廠商逐水草而居,且只在生產線上強調競爭力的商品經濟. 而這些逐水草而居的廠商真的有在提升競爭力嗎? 它們這種狹隘的的競爭力大多來自於他國提供低成本的生產因素,也就是水草, 當水草沒了,或變貴了,它們的競爭力就沒了,它們就會再度遷移 ,從台灣遷移到中國,再遷移到東南亞,...... 然後再遷移到非洲.它們的所說的競爭力應該是定義為它們的"遷移速度與技巧"吧! 你若是這種廠商的從業人員,除了實質薪資所得與購買力跟著每下愈況外,也要跟著廠商逐水草而居,你與你的家人生活會穩定幸福美滿才怪!!!
以下兩篇是關於中國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已不在的報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南沿岸曾是超級吸金器
廣東、江蘇、福建和浙江等四個沿海的東南省份,由於工資低廉、鄰近港口、享有出口退稅和其他租稅減免等誘因,吸引了大批外資設廠,衣服、鞋類和玩具等製造業在此蓬勃發展,也成為中國出口成長動力最大的來源。
根據亞洲發展銀行資料顯示,過去5年來,中國吸引了7920億美元的外資直接投資,佔亞洲21個國家中外資投入總金額的65%。因此,新加坡的開國元首李光耀在2002年便戲稱,中國是「吸引外資直接投資的超級吸金器。」
中國的東南沿岸吸引了外資投入中國90%的資金,同時也創造了中國60%的出口產值。廣東省的東莞市更成為中國最大的製造中心,據紐約的經濟研究公司CEIC Data估計,東莞平均薪資由2001年的1284元人民幣,快速成長到2006年底的2594元,成長近1倍。
中國強勁出口年代結束
然 而,生產環境丕變,中國生產基地的廉價優勢逐漸喪失。據彭博資訊報導,生產廉價衣物、鞋類和玩具的E.G.I(Ever-Glory International)公司在中國經營15年,年營業額達7千萬美金,客戶包括了牛仔褲品牌大廠Levi’S以及英國連鎖超市Tesco。 E.G.I公司現年45歲的總裁艾德華.康(Edward Kang)本來考慮將南京廠房遷至內陸省份,但評估結果是在越南的海防(Haiphong)設立新廠,並決定5年內轉移40%中國的產能。他認為中國內陸 省份的勞工經驗不足,且運貨至港口的費用昂貴,並表示「如果我們不能滿足客戶的價格需求,公司的訂單就飛走了。」
成本驟增,對低毛利傳統產 業衝擊最大,但高科技產業也同樣面臨遷廠壓力。近年來,中國出口電腦晶片、電子產品、汽車相關等高科技產品的比重逐漸增加,2007年的出口總值達476 億美元(3478億人民幣),年成長28.5%,是去年中國11.9%經濟成長率最大的功臣。不過,全球最大電腦代工廠的鴻海集團已計劃在2009年前, 將中國沿海生產比重大舉由39%降低至19%,並增加越南生產比重至12%。此外,根據台灣印刷電路板(PCB)上市大廠今年發布的資本支出計畫,也顯示 了在台投資金額將超過大陸投資的現象。
有鑒於數以千計的出口業者均有相同的遷廠思維,瑞士信貸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便在4/29的報告中指出,廣東地區目前佔中國出口30%,但在3年內將關閉1/3的工廠。陶冬更下結論: 「中國產業強勁出口的年代已開始結束。」
企業「西進」成效有限
隨 著經濟的發展,東南沿岸與內陸省份貧富差距反而突顯,甘肅省都市的平均所得是1437元人民幣,比東莞地區少了1100元,而更偏遠的地區則可能是東莞地 區的1/10。為了縮小貧富差距,中國政府在2000年喊出了企業「西進」的政策,鼓勵企業投資中西部。據中國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中國政府在 2005年花了1兆人民幣,進行70項基礎建設工程,其中包括興建綿延1140公里的青藏鐵路;2006年中國政府又加碼1680億人民幣,興建地區機 場、水力發電廠等基礎建設。
然而,內陸地區的基礎設施仍然狀況頻仍,時常出現電力中斷、道路崎嶇與鐵道塞車的現象。據世界銀行報告指出,2004年西南部的雲南昆明就因此減少9.5%的工業產出。
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趙明(Zhao Min,譯音)認為,中國的運輸系統各自為政且效率差,若能有效整合鐵路、水路與道路三者,將可大幅降低運輸成本,使內陸地區的競爭力大大提升。
此外,世界銀行更表示,在內陸地區設立工廠的成本是東南沿海地區的3倍,且取得銀行貸款的時間也是2倍長,也是企業「西進」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越南、印度急起直追
相 較中國內陸省份,越南、印度就顯得樂觀多了。據追蹤外資直接投資流向的FDI Intelligence資料顯示,2007年外資到中國中西部投資的金額是116億美元,較2003年的89億美元成長30%。相較之下,越南2007 年吸引外資401億美元,2003年以來成長354%;印度外資直接投資526億美元,成長174%。
浙江禾豐製鞋公司(Zhejiang Hefeng Shoes)在浙江擁有一座1200名員工的製鞋廠,也考慮將生產基地轉至越南,出口部經理雷金(Ray King,譯音)表示: 「各戶都抱怨報價太貴了。」「客戶總是說越南與泰國的供應商報價都比較便宜。」
越 南與印度在吸引低毛利的勞力密集產業上相當積極。越南在2007年開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資誠會計師事務所 (PricewaterhouseCoopers)在去年的七月的報告中將越南列為20個新興市場中最具生產競爭力的地區,中國退居第二名。越南勞工平均 每月的工資是104美元,比中國中部的江西省最廉價的勞工還要便宜41%。
印度自1995年進入WTO,生產競爭力排名第七,工資比越南更便宜,只有87美元。而且印度正在模倣中國,並在境內建立400多個經濟特區,提供低廉的土地與租金,並有10年的免稅和進口免稅等優惠措施,對吸引外資投資有相當大的誘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